魅力侠客:《天龙八部》中最令人难忘的角色形象

adminadmin 心情故事 2024-04-21 27 0

2022届6月检测卷汇编:议论文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9一11题(15分)

有实力的人,往往不动声色

①我们身边总是不乏这样一类人,他们表面如湖水般宁静致远,内心却似大海般波澜壮阔:他们在人群中仿佛置身事外,但那双深邃的双眸早已将一切了然于心。他们往往不动声色,似一位寡淡的看客,自然而不矫饰,低调而不张扬。

②所调“高处不胜寒”,强者总会给人一种距离感。他们看上去孤僻不合群,实则是一种应被人欣赏的孤傲。有实力的人,懂得如何与自己相处。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他们会找到一种最舒适的姿态安放自己。

③大多数人感到苦恼的原因之一,就是不知道如何与自己相处。老子的《道德经》中有句话:“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不抢,不急不躁,快乐自会由心而发,如影相随。( )听从内心的声音、活得越来越像自己的时候,优势( )会渐渐展现出来。

④有实力的人恍若夏蝉,为这一鸣垫伏了好几个四季;有实力的人就像县花,为那一现等待了整个白昼。所有的收获都是不断付出的成果。他们总在别人看不见的角落持续努力着,在漫长的看不到希望的等待中酝酿着。他们深诸这个道理,懂得厚积薄发,只有当自己具备了足够实力的时候,才能将大放异彩的机会牢牢抓住。

⑤曾有记者问过科比为什么会这么成功,科比反问记者:“你知道洛杉矶凌晨4点的样子吗?”记者摇了摇头,科比紧接着回答道:“我知道每一天凌晨4点洛杉矶的样子。”成功从来都不是唾手可得的,要想静待花开,前提是得默默耕耘。黑格尔曾说:“心无旁骛,专心于事业的追求,就会忘掉很多烦恼,找到许多努力过程中的快乐,默默耕耘的人其实是最智慧的人。”不断努力,终其一生找到自己的价值,于世界微不足道,于自己却举足轻重。在自己还不具备足够的实力之前,少说话多做事,只有不断精进自己的能力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强者。

⑥《荀子》有云:“怒不过夺;喜不过予。”意思是人不能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林则徐虎门销烟后收到被严办的圣旨,当时他内心又气又恼,但行动上却不慌不忙,依然把公事料理妥当,跟随钦差回京听候惩办。回京之时,他特意带上了“制怒”两字的横幅,时刻警醒自己不要心情急躁。可见,真正有实力的人,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绪。

⑦那些默默努力却不炫耀的人,他们往往性格沉静、收敛、从容,不自以为是、不显山露水、不随便与人争锋。拥有不动声色的优秀,远比那些金光闪闪的人,更令人尊敬。

9.填入第③段括号内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只要……就…… B.因为……所以…… C.即使……也…… D.只有……才……

10.本文围绕的、 观点,

分别从(1);(2);

(3)

三个方面展开论述。(7分)

展开全文

11.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文中哪一段合适?请阐述理由。(5分)

三国时期,桃园三结义的刘备和张飞得知关羽败走麦城被害后,张飞时常迁怒于手下士兵,刘备更是冲动之下不顾诸葛亮的阻拦,发动了夷陵之战,反而加速了蜀汉政权的灭亡。

答案

9、 D(3分)

10、(7分)(1)有实力的人,往往不动声色。(1分) (2)有实力的人,懂得如何与自己相处。(2分)

(3)有实力的人,懂得厚积薄发,才能将大放异彩的机会牢牢抓住。(2分)(4)有实力的人,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绪。(2分)

11、(5分)放在第6段。(1分)这段文字列举了桃园三结义的刘备和张飞无法自己的情绪,结果造成蜀汉政权灭亡的例子。(1分)与第6段中林则徐面对被严办时懂得管自己的情绪这个例子形成对比(对照关系),(2分)进一步论证了“有实力的人,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绪”的观点。(1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1―15 题(16 分)

学会公共生活

①前些日子正赶上我们这里的“排队日”,尽管听起来不是滋味,但电视台记者因此所做的采访却让我明白了我们排队排了一个多世纪还是排不起来的原因。

②记者问一位老年人为什么排队,她说:“咱不是得响应政府号召嘛!”记者又问一位中年人为什么要排队,他回答:“为了迎奥运呗!”记者问一位青年为什么排队,他称:“不排队让人家外国人照下来多难看!”最后问一位少年时,她的答案是这样的:“老师说今天必须排队。”

③排队,按照梁实秋先生的意见,属于洋玩意儿,而我们古有明训:三人曰众。众当然就是扎在一堆了。其实我在30 年前也常看见排队,那时买什么都排队,从花生瓜子鸡蛋米面大白菜,到煤球自行车,好像没有不排的。当时人人都红着眼睛紧盯那点儿限量的东西,稍微靠后一点儿肯定落空,事关生计,没人敢于不排队,否则就成了众矢之的。而且只要队一长,有人还肯自动出头,维持秩序,自制纸号,所有人还都老老实实服从他们的管理。想不排队的虽然也很多,不过都是走后门,起码前面看不见。可惜,自从物质开始丰富以后,票证限量供应一概取消,供过于求大普及,排队的人反倒越来越少,所有人都认同齐头并进无耻者胜这个硬道理。

④排队属于公德中最为简单的一项,为什么至今连这样简单的公共行为准则和意识都难以确立呢?

⑤我们过去只将这样的事情当作一种文明,而且还是一种外来的文明,于是有人天生就觉得不舒服,多数人觉得很累,尤其在没有多少人时,总以为还是竞赛式、拥挤式、扎堆式,比较自如。

⑥以前还常将这样的事情当作一种高尚品德,是公益,是奉献,是为了社会为了别人做好事。所以只有响应号召、学习英模、有碍观瞻时才认为有这个必要。

⑦其实,排队的目的很平常,就是为了自己。

⑧公共生活是每个私人生活的组合,公共利益反映的正是私人利益,为了保护私人的利益,所以必须尊重公共利益。你今天不排队,抢在别人的前面,但明天或许后天,你可能就会被更强的人挤到后面;你今天身为行人,不遵守交通秩序,挡住了机动车,明天或许后天,当你身为司机或者乘客时,说不定又会抱怨行人。社会生活就是这样,往复循环,今天别人遇见的事情,明天自己可能也会撞见;今天自己做的事情,明天别人也同样会做。于是,为了自己着想,也不能不替别人考虑。为别人的最终目的,依然是为自己。自己的利益就在公共利益之中,也与别人的利益相辅相成。

⑨我们过去基本处于熟人社会里,无论在村寨还是在单位,没多少公共生活,很长时间里耽误了本应该开始却没有开始的公共生活的适应期。直至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公共生活的初期,但大多数人仍然没有学会公共生活,从语言到举止还是前公共生活的状态。满眼的矛盾和纠葛,其根源都来自这种公共生活的陌生感。所以,学会公共生活,让公共生活成为习惯,最为重要。

11.根据上下文,填入第③段画线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假如 就 B.因为 所以 C.不是 就是 D.只有 才

12.第③段说 30 年前人们排队的原因是

(3 分)

13.为什么至今排队这样简单的公共行为准则和意识都难以确立,上文认为原因有(4 分)

14.下面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老人认为政府不号召,我们就不排队。

B.生活物资不丰富,人们就会自觉排队。

C.为了别人的最终目的,依然是为自己。

D.排队涉及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无关。

15.从全文看,第⑨段不能删除,请阐述具体理由。(4 分)

魅力侠客:《天龙八部》中最令人难忘的角色形象

答案:

11.(2分)B.

12.(3分)物资短缺,没人敢于不排队,否则就成了众矢之的。

13. (4分)(1)我们过去只将这样的事情当作一种文明,而且还是一种外来的文明(2分)(2)以前还常将这样的事情当作一种高尚品德(2分)

14.(3分)C.

15.(4分)点明本文写作目的:强调学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性(2分),社会已经进入公共生活的初期(1分),但大多数人仍然处于熟人社会状态,没有学会公共生活(1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6分)

让非遗传承“潮”起来

①一间工作宣,两位非遗传承人。和以往关起门做饼、面对面销售的方式不同,在广东惠州博罗县观音阁镇德源楼,惠州非遗传承人李超宏、李晓聪架起手机开始网络直播。通过直摇,更多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非遗传承也有了新载体。

②“非遣+直播”的形式,不仅为非遗接上时代的地气,更为非遣文化注入流量的热度,让非逢传承“潮”起来,吸引年轻一代的眼球。

③文化是沟通心灵的桥梁,具有跨越山海的力量。近年来,我国多项非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成功,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记忆。承载着中华文化基因的“非遗名片”,为国际社会更好了解中华文化打开了新的大门。

④曾几何时,承着这种荣光的非遗,却故步自封、步履蹒跚。很多生产制作手法过分追求传统,不求创新,停滞不前,难以同社会化大生产的需求相适应。在营销策略上,不少非道项目圆于卖方市场的束缚,难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齐步走,只能徘徊在艰难生存甚至濒临消亡的边缘。

⑤殊不知,酒香也怕巷子深。在互联网大潮中,传播方式和途径在革新,工艺制作的理念和模式在苹新,非遗的传承也亟待开发新路、开拓新局。

⑥回首来路,可以看到,许多非遗项目都诞生于农耕时代。农历二十四节气、草编工艺、山歌、棉纺织技艺、子制作技艺……这些非遗文化既半富又亲切,承载着几代人的乡愁和民问文化印记。

⑦保护和传承非遗,就是要把这种蕴藏于其中的古老而深沉的文化因子激发出来,使之与现代生活结合、与时尚结合,让非遗成为“火”在当下、“活”在当下的一种存在。剪纸技艺传承人探索剪纸婚纱照等产品、湖北省博物馆推出融入编钟音乐的“手游”、故宫开发各类文创产品……通过一个又一个精巧的创意,古老的非遗不再“养在深闺人未识”,而是活化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潮流样式。

⑧时代潮流滚滚向前,不管是哪个领域的文化传播,都要直面群体差异、认知冲突、新陈代谢三大要素的挑战。如何既保持传统特色,又融合时代需求;如何既有拥抱市场的热情,又有保持传统的定力。这也是非遗文化走向市场、走进时代巫须解答的课题。

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要警惕过度商业化给传统技艺传承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实踢证明,如果一味地市场化、一味地迎合消费者,非遗也将因失去本来的色调而走向调零。只有保持初心、保持本色,非遗传承才能常创常新。只有不断打磨产品、提升质董,才有可能使之突出重围、持续发展。

⑩在非遗传承过程中,除了自身的改革和创新外,政府在扶持和保护非遗项目中,更应该“扶上马,送一程”。要依托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县域经济,重点扶持一批非造推广研究企业和平台;要加大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构建复合型文化遗产人才培养机制:要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创新机制,摸索出一条以非遗传承保护促进乡村振兴的好路子,让非遗文化在产业融合中焕发持久生命力。

⑪在互联网不断优化升级的今天,非遗传承需要创新,但也需要坚守。让非遗在不失本色的坚守中长创长新。(光明日报2021年11月2日)

12.第②段加点词“潮”在文中的意思(3分)

13.第⑦段画线句运用了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

(4分)

14.下列对文章中心论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要让非遗文化传承“潮”起来。

B.非遗文化传承需要创新传播方式与工艺制作。

C.非遗文化传承需要我们创新与坚守。

D.非遗文化传承能促进中国乡村振兴。

15.第⑨段与第⑩段能否调换顺序?请阐述理由。(6分)

答案:

12.(3分) (非遗文化传承)变得时尚、流行

13.(4分) 举例论证(1分) 列举剪纸技艺、编钟,故宫文创产品与现代生活或时尚相结合的事例(1分),具体充分地论证了保护和传承非遗,就是要把这种蕴藏于其中的古老而深沉的文化因子激发出来,使之与现代生活结合、与时尚结合,让非遗成为“火”在当下、“活”在当下的一种存在。(2分)

14.(3分)C

15.(6分)不能(1分)。第⑨段提出只有保持初心、保持本色,不断打磨产品、提升质量,非遗传承才能创新与发展(传承非遗需要坚守)(1分)。第⑩段提出了非遗传承中需要政府扶持。(1分)。第⑩段首句具有承上启下作用(1分),第③至⑨段从非遗自身角度谈传承需要改革创新,第⑩段是从外力角度谈非遗创新需要政府保护,逻辑上有递进关系。(2分)

(4)阅读下文,完成第12—14题(17分)

沟通的前提

①记得有人著文,说自己从小学到大学都很少与父母说一说心里话,如今参加了工作,虽与父母同居一城,也常回家看看,但更多的时候是丢下一些零用钱,而不是语言。作者以己观人,发现身边的人大多也和自己一样,于是呼吁起沟通来了。

②这情形是确实的,中国的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读《红楼梦》看一看贾政与宝玉的情形便可知道,宝二爷见到政老爹时差不多就是老鼠见了猫。《红楼梦》成书于二百多年前,可见父母与子女缺少沟通,倒也是古今不变的。

③呼吁沟通者说,生命的本性是渴望沟通的,人与人之间也需要沟通。但沟通是什么呢?我想,沟通是一种思想的对话,一种情感的交流,一种信息的互换;沟通可以激荡出思想的火花,可以弥补情感的互缺,可以提高办事的效率。倘以这样的标准衡量现今世事,缺少沟通的又岂止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呢?官民之间,师生之间,警民之间……总之,上下左右之间都有些缺乏沟通。

④说起来,沟通并不繁难,不就是大家在一起谈谈么?可这谈谈真要达到沟通的目的却又委实不易,因为这样的谈谈还需要一定的条件,比如谈者都要诚实,如果谈虽是谈了,但都戴着假面具,其结果恐怕不是亲近而是更加隔膜。再就是平等,谈者当不分上下,无论尊卑,没有贵贱,大家都有同样说话的权利和资格,惟有如此才能沟通得起来。中国人的“谈谈”也是有的,但谈的却是“要向我交心”,是私下里的教训和詈骂,其结果也就 可想而知了。“谈谈”,更重要的是要宽容,无论是谈话还是对话,所谈不可能全是彼此 一致的言语,倘一遇到自己不喜欢的议论,立即就金刚怒目式的封杀和堵嘴,是无情的批 判和斥责,这样别说交流,恐怕连正常的说话也不敢了。

⑤从这样的条件看,我们的文化中注定是不会有真的沟通的。《左传·昭公七年》中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 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 “臣”是使之臣服,在这样一级压一级的格局里,哪里会有沟通存在的地方呢?后来儒家文化成为统治文化,“三纲五常”成为人们必守的准则,而“纲常”之中是决没有平等与宽容的,有的是“儿子在没有开口之前便已错了”,是“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于这样的文化中,希望产生出人们渴望的沟通,无异于要在沙漠里种出绿油油的庄稼来。

⑥缺少或没有沟通,结果大家均在相互的沉默中,沉默里是父母与子女之间越来越少了亲情,极端的是晩辈暗暗里仇恨起长辈,官民之间是民们要推掉压在肩上的重负。所以呼吁沟通是极其必要的,但沟通的到来却需自文化的改造与重建的开始。

12.第⑤段画线句中“这样的条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 __,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是

。(4分)

13.在第⑤段中作者用“沙漠里种出绿油油的庄稼来”比喻________ _ ,这样表达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14.梳理文脉,完成下列填空。(10分)

本文从某作者自身与父母相处的状态写起,引出本文论述的“沟通”这一话题,紧接着以《红楼梦》一书的有关内容,主要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后围绕“沟通”分别论述了:(1)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 __;(3) _______ ___ _ __。

最后作者指出:要实现人们真正的沟通,其重要前提是____ _____ 。

12. 诚实;平等;宽容 (3分,每一点1分) 承上启下(1分)

13. 在儒家文化里出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1分) 形象生动地论述了在儒家文化中要出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不可能的。(2分)

14. 父母与子女缺少沟通是古今不变的。(2分)

(1)什么是沟通(及全社会缺乏沟通的现实);(2分) (2)沟通的条件;(2分)

(3)儒家文化缺乏平等与宽容,不可能有沟通。(2分) 改造和重建中国的文化(2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1-13题(15分)

①春节是万家团圆的时刻,处处体现出“和”文化的美妙。北京冬奥会是全球盛会,处处彰显着“更团结”的力量。

②当春节与冬奥会相遇,世界更加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个时间段位于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期间,丰盛的中国传统美食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传统将为参与者提供十分特别的难忘体验。”在2015年1月6日向国际奥委会提交的《申办报告》中,北京冬奥申委着重突出冬奥与春节的融合。如今,愿景正在变为现实。在既古老又现代的北京,融合春节、民俗、冬奥元素的城市景观随处可见。在以四合院理念设计建设的冬奥村内,饺子等春节美食和装有福字、春联、灯笼的“春节礼包”,让运动员们感受到“过大年”的乐趣。

③当春节与冬奥会相遇,世界将更加感受到文明交流互鉴的魅力。“和”文化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与“团结友爱、公平竞争、相互理解”的奥林匹克精神高度契合。“和”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相汇相融,更加彰显弥足珍贵的时代价值。

④正如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所说:“奥林匹克不是一场竞赛,而是一种源于内心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北京冬奥会是一场精彩、非凡、卓越的体育盛会,将成为促进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盛会。北京冬奥会奖牌“同心”的形象来源于中国古代同心圆玉璧,共设五环,寓意五环同心,同心归圆,表达了“天地合·人心同”的中华文化内涵,也象征着奥林匹克精神将世界人民聚集在一起,共享冬奥荣光。北京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甲)。别具匠心的设计,让古老东方文明与奥林匹克精神交相辉映。

⑤奥林匹克精神的核心是通过体育将全人类团结在友谊与和平之中。《奥林匹克宪章》中写道: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让体育为人类发展服务,从而打造一个更美好、更和平、尊重人类尊严的世界。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性挑战增多的当下,举办一届“更团结”的冬奥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世界意义——它提振了全世界人民携手抗击疫情、共建疫后美好世界的信心。

⑥从中国“和”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中获得启迪,人类定能续写增进团结友谊的新篇章,凝聚战胜全球挑战的磅礴力量。

11. 根据上下文,填入第④段画线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3分)

魅力侠客:《天龙八部》中最令人难忘的角色形象

A.因为 所以 B.不仅 而且

C.如果 那么 D.一方面 一方面

12. 文章第②-⑤段论述了今年的春节与冬奥会相遇的意义,请概括。(6分)

(1)

(2)

(3)

13.下列介绍“雪容融”的两段文字,哪个更适合填入第④段“甲”处?请阐述理由。(6分)

A.头顶有中国传统的如意环图案,面部带有不规则形状的雪块,身体可以向外散发光芒。

B.以中国传统的灯笼为设计原型,代表收获和喜庆,“容融”表达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理念。

11.B(3分)

12.(1)世界更加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世界将更加感受到文明交流互鉴的魅力(3)提振了全世界人民携手抗击疫情、共建疫后美好世界的信心(每空2分,共6分)

13.B(1分),雪容融的形象取自中国传统的灯笼形象,名字表达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奥林匹克精神,体现了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融合(2分),能够用来证明北京冬奥会是促进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盛会的观点(2分)。A项只介绍了雪容融的形象特点以及如意环图案具有中国特色。(概括B项内容或分析A项内容1分)(共6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12—14题(16分)

善用语言的力量

何冠军

①生活中,无论是日常攀谈还是正式发言,语言都可谓交流的工具、思维的载体。重视语言、善用语言的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言贵于有物,无物,非言也。”就拿开会发言来说,一个人的讲话之所以能振奋人心、引起共鸣,关键在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在事实和逻辑层面无懈可击,有说服力。

③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德。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讲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纵观历史长河,那些“舍身为国” 者所发出的惊人之语,终能流芳千古,为民族精神注入生动元素。反观那些投机者说出来的话,纵然巧舌如簧,由于没有人格的光亮、缺少修养的支撑,自然无法令人信服。

④“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这是行文的典范,又何尝不是语言的真义?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话语真情充沛,方能生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穆青采访焦裕禄事迹时情动于衷、挥洒热泪,多年后,其采访日记上仍依稀可见斑斑泪痕。有了真情的贯注,那么语言和作品就都有了永不枯竭的活力,可以抵御时光而历久弥新。

⑤反过来看,轻视语言的力量,往往会添堵添乱,甚至带来危害。现实中,有的新闻报道很难引起受众的兴趣,原因何在?问题就在于这些报道内容干瘪、细咂无味,要么是脱离实践的空话,要么是违背情理的套话。例如发生安全事故,人们最关切的是伤亡情况和救援进展动态,个别地方的新闻发布却大篇幅着墨于“地方领导重视”,缺少事件本身的信息。这样的语言,很容易引发受众的不满。

⑥“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当然,强调善用语言,也并不是提倡夸夸其谈,更不是否定行动的力量、落实的价值。语言是行动的影子,行动是语言的土壤。挖掘语言的宝藏,品味言语的艺术,有助于更好传递信息、交流意见、沟通情感,也必将推动行之有恒、行之有格、行之有效。从这个角度来说,从真理中汲取营养,在道德信仰中涵养定力,于情感中激发共鸣,不仅有利于激发语言的力量,而且最终能实现知行合一、言行并举。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2.第②—④段依次论述了(1 )、

(2) 、

(3) 的观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4)

。(5 分)

13. 第⑤段划线句的作用是。(5分)

14 .联系全文,分析第⑥段的作用。(6 分)

12.(1)语言的力量,在言之成理:(1分)

(2)语言的力量,在言之有德:(1分)

(3)语言的力量,在言之共情。(1分)

(4)要重视并善用语言的力量。(2分)【要重视语言、善用语言的力量。/要善用语言的力量。/重视语言、善用语言的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运用举例论证(1分),以安全事故后的新闻发布回避事件本身信息引起人们不满为例(2分),具体论证了轻视语言的力量会带来危害的观,点。(2分)

论证方法

例子内容概括

观点概括

2分

准确

准确(抄第一句不扣分,讲评从严)

1分

正确

不准确/信息缺失/过于冗长

不准确/信息缺失

0分

错误

错误

错误

14.第⑥段补充论述了善用语言的力量并不是提倡夸夸其谈,更不是否定行动的力量。(2分)并提出语言能推动行为,善用语言的力量能促进知行合一、言行并举的观点。(2分)这段内容是对前文的有力补充,避免观点绝对化,使观,点更全面、论证更严密。(2分)

(七)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6分)

国潮何以成为世界风尚

①曾几何时,年轻人对感恩节、万圣节、圣诞节等“洋节”趋之若鹜。近年来,这些节日已悄然降温。相反,当下青年群体追逐国潮的时尚正在悄然兴起。

②国潮中的“国”特指中国,主要聚焦于文化领域,以中国在历史发展中沉积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几千年来熔铸形成的民族精神为内核,包含着中国艺术、中国美学的审美趣味。“潮”是指一种流行趋势与时尚动向,是众人争相热爱某种事物所形成的一种风尚。

③国潮热是对传统文化的重塑与传播。从历史逻辑上看,这股风潮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继承,其不仅改变了传统文化的外在形式,而且又使传统文化融合了现代科技,使传统文化在当代充分展现了内在魅力;从现实逻辑上看,国潮的传播增强了文化的社会塑造功能,增强了中国对世界文化潮流的引领力。

④国潮热的产生有其内生原因。它是当代国人的一次文化寻根之旅,是国民确立文化身份、寻求文化认同的情感所寄。早年韩潮、日潮、欧美潮席卷中国之时,正是国人渴望与国际接轨之际,他们追逐的不仅是国外的新鲜文化,更是对富裕生活水平的向往。如今的年轻一代成长在大国崛起的时代,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强国自信。此时他们渴求在世界文化交流中充分彰显自己的民族身份,而国潮的出现就成了一个绝佳载体。

⑤国潮热折射出的不仅是国人民族文化自信的提升,更彰显出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国际地位的持续提升。国潮热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流行风尚,追根溯源是近年来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国际地位的持续提升与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正是中国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为国潮这一“软实力”的展示提供了强有力的“硬实力”支撑,加上时代青年的深度参与,国潮得以蓬勃兴起、蔚然成风。

⑥国潮热现象为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表达与创新性发展带来了重要启示。

⑦我们要注重文化的时代性,通过丰富多彩的时尚形式充分展现文化产品本身内蕴的精神内涵。文化如果停留于过去的形式,就容易成为过去式的陈列与摆设。要想使传统文化在当下焕发新机与活力,就必须对其赋予新时代的色彩与样式。

⑧要注重文化的通俗性,让文化贴近人民、贴近生活。文化需要阳春白雪,要做到雅俗共赏。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亲近大众;必须坚持人民在文化创作中的主体地位,不能与大众的现实生活严重脱节,致使曲高和寡、无人应和。

⑨我们要注重文化的国际性,主动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就有广泛包容性的特质,崇尚“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等理念。中华文化有足够的智慧与气度消化外来文化,在与不同文化的交流中推陈出新。

⑩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增强文化自信,拓宽国际视野,提升文化活力。在守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续写中华民族文化的新辉煌。

12.根据上下文,填入第⑧段画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所以 B与其……不如 C不仅……更 D虽然……但是

13.文章围绕“国潮热”从三个层次进行论述,请作简要概括。(6分)

14.第⑩段画线句的含义是(3分)

15.有人认为:文章第⑨段可以删去,你是否认同?请简述理由。(4分)

答案

12.(3分)C

13.(6分)(1)“国潮”的定义及当下“国潮热”的本质。(2)“国潮热”产生的内生原因。(3)“国潮热”带来的重要启示。

14.(3分)让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遗产,通过丰富多彩的时尚形式展现其内蕴的精神内涵,在当下焕发新机与活力。

15.(4分)可以删去。本文的论述重在强调国潮热是民族文化自信提升的体现和对世界风尚的引领。(1分)而第⑨段主要论述了中华文化要主动吸收外来优秀文化。(1分)显然与全文论述的主要内容不符,删去后,论述更严密,(1分)行文更简洁。(1分)

不可删。国潮要成为世界风尚,融入世界文化潮流,就必须吸收外来优秀文化。(2分)因此第⑨段提出的注重文化国际性,主动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观点,(1分)是全文的必要组成部分,丰富了论述的内容。因此不能删去。(1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喜欢0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 昵称(必填)
  • 邮箱
  • 网址